佛山

当前选择:佛山

当前位置: 佛山学大教育 > 佛山资讯 > 佛山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告诉我们些什么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09-29 16:58:19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一个很高的奖项,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加深了解,为学习做准备。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学大的专家精心的为大家准备的关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告诉我们些什么的一些资料,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

挪威科学家夫妇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6日获得2014年诺贝尔医学奖

踏着国庆长假的尾巴,6日至8日,2014年度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项逐一揭晓。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科学奖,对世界来说还是一场重要的科普活动。诺贝尔科学奖不仅表彰了象牙塔里的顶尖科学家,也昭示着科学进步对人类福祉的庄严贡献,让70亿地球村村民共同体验科学的力量,体验生活在全球化时代共同家园的感觉。

连日来,围绕诺奖颁发热闹非凡。有人因四位华裔科学家成夺奖热门而兴奋,有人因最终无一人上榜而沮丧,还有人因诺奖预测纳入博彩范畴而赚得盆满钵满。英国媒体还批评诺奖评选存在持续百年的性别、地域差异。

点赞★★★★★

“贴心”:获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都很有用

说起来,今年获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全都特别“贴心”。医学奖得主发现了“大脑内部的定位系统”——一种可以定位和导航的脑神经细胞,对攻克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等脑部疾病,可能意味着“重大飞跃”。而化学奖得主使光学显微技术突破到纳米尺度,帮助科学家直观地看到脑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如何形成,与帕金森氏症、阿尔兹海默症和亨廷顿氏症(一种神经退化性紊乱疾病)相关的蛋白如何聚集,还能在受精卵分裂形成胚胎时追踪不同的蛋白质……

至于物理学奖青睐的蓝色发光二极管(LED),不仅带给我们更明亮、稳定、节电、节省材料的光源,不仅省去10年内更换灯泡的麻烦,还能依靠太阳能照亮全球15亿没有电网接入的人们的夜晚。据介绍,到2020年,LED光源可能成为最便宜的光源,如果届时人人用上LED,全球照明耗电将减少一半。

“大胆”:敢于挑战“权威”、颠覆“经典”

奇妙的是,这三项为人类健康和生活带来莫大福音的科学成果,之前都曾被认为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大脑功能问题已困扰科学家好几百年,光学显微技术被认定“永远不可能获得比所用光半波长更高的分辨率”,蓝光LED同样是一个长期性难题,令无数科学家铩羽而归。

在科学领域,所谓“科学至上”“权威”“定论”“主流看法”等等,统统都不是真理。此路不通,那就另辟蹊径。浏览今年三大科学奖的评定理由,“颠覆现有认知”“开辟新的研究道路”“绕过经典光学的束缚”“在其他人已经失败的地方,取得了成功”……声声励志。这是否足以鼓舞世界各地的科研鲤鱼们争跃龙门的创新勇气?

“抱团”:不是“夫妻奖”“师徒奖”,就是“跨国奖”

今年的诺贝尔科学奖,还有一个特点——都是“群奖”“跨国奖”甚至“师徒奖”。医学奖授予了有师生之缘的一位美英双重国籍科学家和一对挪威夫妻科学家三人,物理学奖得主是老中青三代组合的两位日本科学家和一位美籍日裔科学家,化学奖则由两位美国科学家和一位德国科学家分享。在全球化时代,科研突破的国际合作、接力和成果分享,呈现加速趋势。

回溯百年前的20世纪初叶,这些奖项大多奖励的是单打独斗的个人。但这些年来,“群奖”“跨国奖”似已成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共性,人们习以为常。诺贝尔科学奖一直被视为科学进步的历史指针之一,这一现象是否可以说明,与百年前相比,我们身处于一个更加依赖于合作和分享来取得进步的世纪呢?

吐槽☆☆☆☆☆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0月8日报道,诺贝尔奖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总共颁奖近900次,女性仅仅问鼎其中5%的奖项。性别差异在和平、文学、科学和经济学等奖项中均有体现。

从1901年算起,诺贝尔奖总共颁发了867次,女性仅46次获奖。过去一个世纪以来,性别差异在西方社会普遍存在,影响到诺贝尔奖似乎不必大惊小怪。然而,分析发现,性别差异在各个学科中的体现也不尽相同。女性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与文学奖的可能性较大,而在科学领域获奖的机会则偏低。

在医学、物理、化学等科学领域中,一百年来女性的得奖次数分别只有11次、2次、4次。女性在这些奖项的归属中被彻底边缘化。值得一提的是居里夫人。玛丽·居里1903年曾与丈夫皮埃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于19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自居里夫人之后,总共有15位女性在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和500多位男性获奖者相比,可谓天上地下的差别。

相对而言,分别有14位和12位女性夺得诺贝尔和平奖和文学奖,所占比例也更为显著。不过,谈到经济学,男女获奖比例照样是尴尬的72比1。

真的偏心欧美?

根据诺贝尔本人的遗嘱,诺奖得主不受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就是成就的大小。

但英国媒体称,诺贝尔奖不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地域差异也相当明显。北美和欧洲国家是诺贝尔奖的获奖大户。美国排名榜首,总共323次获奖;英国人问鼎113次;排名第三的德国则有87个诺贝尔奖,主要集中在物理、化学和医学等科学领域。

相对而言,非洲和南美则相形见绌,分别只获得了17次和10次诺贝尔奖。

说好的华裔呢?

今年诺奖颁布前夕,一家市场分析机构发布的预测名单显示,四位华裔科学家张首晟、杨培东、邓青云、钱泽南为夺奖热门。其中,张首晟、杨培东更有望代表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大陆出生、有大陆教育背景的正宗“中国制造”冲击诺贝尔科学奖。无论他们能否最终获奖,都已充分证明新中国科技地位与实力的提升。然而,当四位热门华裔科学家全部落选的消息传来,不少民众陷入了失落。有人吐槽,有人反思,还有人走入种族歧视、基因差异的讨论“误区”。

通过上面的学大的专家精心的为大家准备的关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告诉我们些什么的一些资料,我们知道了很多关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资料,可以好好的了解一下。

相关推荐
热点资讯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