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用到语文。在学习语文时,我们会学习一些古诗,文言文,现代文等等。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篇王维的观猎赏析。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姑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赏析:
人尝论王维诗诗中有画,品《观猎》果不虚言。王维这首《观猎》,以一个“猎”字贯串全篇,生动鲜明地描绘出了一组将军冬日狩猎图。这组将军狩猎图又分为出猎图和猎归图。
首联,开篇点题。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第一句点出寒风和角弓,第二句点出人物、地点以及动作。一个“劲”字,一个“鸣”字运用得十分准确,再加上一个“猎”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将军出猎时的情景。两句十字,笔笔如绘,字字千钧。将军英姿,跃然纸上。古人论律诗说,破题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此联当之无愧。
颔联紧承猎字,烘云托月,由正面描写改为侧面描写,使表现手法更显得跌宕多姿。“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两句,极细致地描绘出了将军出猎时的特色。猎鹰、猎马为将军出猎时增添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诗人用字极其简炼、生动、准确,色彩十分鲜明。这里没用一个描绘颜色的形容词,而是让读者在阅读时加以补充。草枯以后是什么颜色?是黄色;雪尽以前是什么颜色?是白色。马的颜色,是白?是红?是黑?是黄?诗人虽没有明写,但读者都可以凭想象去补充完成。枯、疾、尽、轻,这些词,诗人都锤炼得非常老到,欲改动一字都十分不易。
有的诗评家常将律诗分为上下两部分,如果我们也将这首诗划作上下两部分,或者说看作两首绝句的话,前一部分就是这组将军冬日狩猎图的第一幅:即出猎图。后一部分可以看作是一幅猎归图。
颈联的写作,从章法上来讲,一般都要转折,要在上两联的基础上开辟新的境界,转出新意来。但转折时意脉不能与前面断裂。这里的新丰市、细柳营故址均在今西安市附近,两地相距七八十里。细柳营,本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此处代指军营,即狩猎将军的住处。“还归”照应“忽过”,可见将军返营驰聘之迅速,画面具有飞动之感。诗人于此下一“忽”字,将其猎马之神态、将军之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这里,读者闭上眼睛一想,一位将军的形象便会立即跃入眼帘,使人难以忘怀。
写到猎归,意犹未尽。尾联更以写景收结,囊括全篇,贯通意脉。射雕处,又拱出一典,使全诗更加典雅。据《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此,斛律光被人称作“射雕手”。此处是代指将军射猎之处,隐含将军武艺之高强。此处射雕,并非实指。如若实指,则前边的“草枯鹰眼疾”则是白费笔墨。用“千里暮云平”一句结束,尤为精当。将军还归之晚,出猎之遥,全部暗示出来,并给人留下回想的余地。
古人说:“诗眼贵亮而线索贵藏。”诗的表面上给人展示的是一条明的线索,但通过思索,我们还可以从标题的“观”字中发现另一条暗的线索。诗中看似无有诗人的踪迹,但细品此诗,处处都有诗人的身影,都是通过诗人的“观”来暗示出来的。从诗中们会发现另一个形象,即诗人也骑着马紧随其后,与将军一起出猎。不然,难为此作。这一点是许多诗论家所忽视的。
前人对这首诗评价极高。如评论这首诗的开头,清人方东树说:“直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清人沈德潜说:“起二句若倒转便是凡笔,胜人处全在突兀也。”清代王士祯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如王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何等气概!”沈德潜在评论《观猎》时还极力赞赏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称其“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足见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
语文的学习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学习语文,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以上的为大家介绍的关于王维的观猎赏析 ,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