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其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大家了解,了解这些内容不但能够增长大家的见识,还对学好历史有所帮助,为此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百科知识:捺钵这篇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契丹语词﹐意为辽帝的行营;作为一种活动习俗,是指辽帝在一年之中所从事的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 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变化和不同。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所谓“捺钵”,乃契丹语,又译作纳拔、纳钵、纳宝、剌钵等,相当于汉语中表示皇帝出行所居之处的“行在”或“行幸顿宿之所”。《辽史·营卫志上》:“有辽始大,设置犹密,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辽史·营卫志中》“行营”:“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大体而言﹐春捺钵设在便于放鹰捕杀天鹅﹑野鸭﹑大雁和凿冰钩鱼的场所﹐最远到混同江(今第二松花江)和延芳淀(在今北京东南)。夏捺钵设在避暑胜地﹐通常离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或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境)不过三百里。秋捺钵设在便于猎鹿﹑熊和虎的场所﹐离上京或中京也不很远。冬捺钵设在风寒较不严酷而又便于射猎的场所﹐通常在上京以南至中京周围。辽帝在四时捺钵驻留的时间长短不等﹐每处长则两月左右﹐短则不满一月。
凡捺钵﹐所有契丹大小内外臣僚以及汉人宣徽院所属官员都必从行。汉人枢密院﹑中书省等南面臣僚则只有一二人相从﹐其余宰相以下在京都居守﹐处理公务。高级官吏的除拜﹐中书省以堂帖权差﹐等待皇帝主持的北南臣僚会议最后批准﹐然后出给诰敕。这种会议﹐每年在五月纳凉和住冬时节举行。捺钵的禁卫法制十分森严﹐毡车为营﹐硬寨为宫﹐贵戚为侍卫﹐着帐户为近侍﹐武臣为宿卫﹐亲军为禁卫﹐百官轮番为宿直﹐以警卫皇帝的安全。
辽朝的“捺钵”虽然可以译为“行在”,但与中原王朝皇帝的“行在”或“行宫”、“行营”却有很大不捺钵同。中原王朝的皇帝平时住在京城的皇宫里,“行在”仅仅作为皇帝出行时的临时住所。而建立辽朝的契丹族乃是游牧民族,转徙随时,车马为家,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也使辽廷形成了独特的议政方式。因而辽朝处理政务并无固定的场所,皇帝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不在皇宫里,政治中心和政权中枢可以说就在马背车帐之上和四时捺钵之中。而作为皇都的上京和中京,主要是皇帝接见北宋、西夏和高丽使节的地方(当然接见使节有时也在捺钵进行),具有礼仪的性质。特别有趣的是,皇帝在中京接见使者以后,往往还要到皇城外停驻的车帐中住宿,可见民族传统和民族习俗的深远影响。
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了百科知识:捺钵,希望大家能够认真掌握这些与历史相关的百科知识,学大教育网拥有各类百科知识,欢迎大家查阅。